在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四周年之际,许多呼吁已久的变化迎来了宝贵的机遇期。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将满四周年。截至2025年7月11日,全国碳市场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人民币,当日均价超74元/吨。
四年发展,成绩斐然。在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的节点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整体运行平稳、制度逐步健全,且多方面迎来积极突破的市场体系。在政策开路、碳交易体系成型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正向着完善与成熟逐步迈进。
在7月4日举行的2025绿金委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价格发现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为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并纳入金融体系的决策过程中,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碳市场的机制建设对于碳价形成至关重要,被认为是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及降低减排成本的有效手段。”
那么,我国碳市场取得了哪些最新进展?业界最关心哪些话题?呼吁已久的碳金融又将如何发挥作用?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们都在积极回应相关问题。
碳市场有序扩容
资源配置和定价作用不断深化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已完成3个履约周期,而在第4个履约周期迎来行业扩容,新增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
据记者了解,这三个行业排放集中、占比高且受国际绿色贸易影响大。本次扩容过程本着循序渐进原则,让新纳入行业分阶段熟悉规则、流程,建立内部碳管理制度,逐步提升配额交易参与能力。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正配合开展新纳入行业的准备工作。
随着市场运行,企业对市场更加熟悉,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交易所也在完善交易监管流程和规则。业内普遍预计,行业扩容后,不同行业减排成本和路径差异将更有利于发挥碳市场资源配置和定价作用,推动碳市场深化发展。
市场专家对碳市场的发展寄予厚望。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方式,碳市场本身具有独特优势。“碳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如碳定价或者碳信用交易,可直接连接减排与资金灵活度目标,覆盖面更广,这是碳市场相比其他经济手段具有的独特优势。”一位受访专家表示,如果对包括中国碳市场在内的各个国家碳市场的发展和本国的能源转型比例ETI指数进行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有碳市场的国家成功比例更高。此外,相较长审批周期的债券等融资方式,碳市场可以更好地动员私人资本,缩短项目的融资周期。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主体而言是利好。
进一步优化碳核算和碳披露机制
更好发挥碳市场数据积极作用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葛兴提到了数据的重要性。“我国企业碳数据基础相对薄弱,而碳市场纳入管控的企业为大企业,排放量占比高,且经过严格数据质量保证机制,具有权威性和公认度高等特点,金融机构对其认可度较高,能方便高效应用于多个场景。”他同时也谈道,目前金融机构因多种原因难以获取碳市场碳数据。随着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应善用现有的先进金融科技手段,在有关主管部门同意或授权下,由相应的金融基础设施统一为金融机构提供碳市场相关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近年来,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相关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在气候相关披露方面,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核算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22年开展自身运营活动或投融资活动碳核算的金融机构达535家,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达134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结合可持续信息披露新趋势,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在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不断深化创新。2025年1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进一步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要点和工作流程。继2024年11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后,财政部于2025年4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4/25年度工作报告与2025/26年度工作展望中,绿金委表示将积极支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转型企业推进可持续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协助市场主体提升披露水平,并为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提供进一步支持。
推动碳金融有序发展
更好发挥三大功能
对于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多位专家提到,完善碳市场金融属性有助于更加充分利用市场灵活机制。碳金融具有资源配置、风险管控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有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与价格发现、提供资金配置与减排项目支持。
“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重要保障和补充,具有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三大功能。推出碳期货能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广州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李慕春认为,碳期货能帮助企业管理碳价格波动风险;还能引导资金投入,促进社会高效低成本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据李慕春介绍,广州期货交易所目前已上市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3个服务新能源方向的品种,这些品种在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显著,期货定价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下一步将加强碳排放权、电力等服务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品种及其他新能源品种的研究开发,丰富品种体系,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表示,地方碳市场已探索开发了一系列碳金融产品,如碳配额远期等衍生品,碳质押、借碳、回购等融资及管理工具,碳指数及挂钩ETF基金、碳保险等,一些产品和业务模式在地方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未来,随着碳市场深化完善,还将探索更多碳金融产品,如转型指数,基于碳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且全国碳市场也会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审慎有序探索碳金融服务和产品。
对于中小微企业如何利用碳金融工具和手段激励自身碳减排,葛兴认为,碳金融发展需突破仅服务大企业和仅依托法定或国家签发碳资产的局限。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在出口贸易合规和供应链绿色化中是减排主力军,但自身能力有限,缺乏减排内生动力。“湖州的企业碳账户探索很有意义,能将企业减排效果与融资成本挂钩,建立内生和长期减排动力机制,但全国这样的探索还比较少。”他谈道,企业碳账户和碳评级体系模式已在深圳、山东临沂落地,未来还将在四川和广东其他地市落地,以商业主导方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减排。
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