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次直接交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云山之战。这场战斗由志愿军39军与美军骑兵第1师展开,虽然两军实力差距明显,志愿军最终凭借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打破了敌人的攻势,取得了胜利,这一战也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开端。
然而,这场云山之战绝非一场轻松的胜利。由于之前未曾与美军直接交锋,志愿军对美军的作战能力并未做出充分的准备,甚至一开始对美军的战斗力产生了低估,认为美军不过是“大号的国民党军”。但当战斗真正爆发时,志愿军才深刻意识到美军在火力、机械化部队以及精密战术上的优势,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遭受了较为严重的伤亡,甚至一些在解放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的指挥员,居然选择在关键时刻临阵逃脱,包括三名营级干部。这些指挥员虽历经生死考验,但在朝鲜的第一场战斗中为何却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尽管面临困难,志愿军仍然凭借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斗志,最终成功取胜。
一、抢占先机
展开剩余81%1950年10月,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在无视中国政府警告的情况下,持续推进至鸭绿江边,并对中国边境城市进行频繁空袭。经过深思熟虑后,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中央军委下达了明确命令,要求四个军在龟城、泰川、宁边等地防守,遏制敌军的进攻,并伺机反击。39军的任务是防守龟城和泰川一带。
10月24日晚,39军主力顺利到达预定防线,但此时朝鲜战局已经异常混乱,朝鲜人民军伤亡惨重,难以进行有效反击,平壤也已沦陷,金日成更无法给予支援,志愿军只能依靠自己。然而,美军在战场上的轻敌心理逐渐形成,他们认为不再会遭遇强大抵抗,因而采取了分兵冒进的策略,这为志愿军创造了作战机会。
中央军委迅速下达命令:“敌人此时冒进,正是各个击破的最佳时机。歼敌一至两个伪军师,为反转战局奠定基础。”志愿军司令部立即调整部署,命令39军进攻云山,计划将原本的阵地战转为机动战。10月31日,39军成功清理了云山周围南朝鲜军的残余部队,形成了从三个方向对云山的包围。
然而,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仍未意识到中国志愿军已经参战,依然认为面临的敌人是朝鲜后续部队,于是指挥美骑第1师增援云山,准备消灭“朝鲜军”,继续推进至鸭绿江。
39军军长吴信泉最初也并未意识到云山驻守的是美军。在成功包围后,吴信泉指挥116师347团和348团对云山的龙浦洞北山和南山等战略高地发起猛攻。经过激烈战斗,志愿军终于意识到,敌人不是南朝鲜军,而是美军的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面对这一情况,尽管志愿军感到惊讶,但士气未受影响。一名班长豪气干云:“不管他们是什么王牌,老子也要拔掉他们的牙!”
虽然士气高涨,吴信泉依然保持冷静。根据原始情报,云山驻守的是南朝鲜第1师的两个团,而如今敌人已经变成了美骑第1师第8团。鉴于这一变化,吴信泉迅速调整部署,指示115师343团南下,占领云山与龙山洞之间的公路,切断敌军的后勤补给线。
二、战事激烈
343团团长王扶之带领部队快速向龙头洞进发,指示侦察股股长薛强带领一个排担任开路先锋。11月1日,前方侦察兵报告,美军坦克和装甲车已经逼近龙头洞,距离不到十几公里。王扶之意识到,敌人的机械化进军速度令人震惊,若未能及时占领阵地,形势将极为不利。于是,他立即命令部队加速前进,争取先占据有利地形。
幸运的是,敌军并未发现志愿军的动向。343团9连在吕庆祥连长的指挥下,成功抢占了龙头洞东北的185.8高地。志愿军战士发现美军也在另一侧攀爬,迅速展开扫射,击毙或击伤敌军30余人。这一举动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美军先占领高地,志愿军将陷入被动。
占领有利地形后,王扶之发现美军并未立即发起进攻,而是停在山下布阵,似乎准备在第二天发动进攻。王扶之决定趁夜突袭敌军,1营营长戴树德带领1、2、3、8连四个连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前进。经过短暂集结后,1连连长陈文林率先从东北侧发动攻击,其他连队随时待命支援。
战斗进展迅猛,1连仅用一个小时便全歼了美骑第1师五团B连,击毙80余人,俘虏37人。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志愿军士气,但王扶之提醒1营不要松懈,继续加强阵地防御,因为美军必定会在天亮后展开反攻。
次日清晨,美军果然发起了猛烈反击。美骑第1师师长霍巴特盖伊因屡次受挫,调动了几乎全师的重武器进行报复,数十架飞机低空扫射并投弹,20多辆坦克接近阵地,炮火如暴风骤雨般倾泻而来。三连阵地瞬间变为火海。
志愿军虽然此前与美械国民党军交战过,但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美军的炮火覆盖密集,志愿军几乎无法招架。三连阵地原本是山林,短短十几分钟后已经被彻底摧毁,连夜修建的掩体几乎全被摧毁。全连180人,仅剩不到40人。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