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8号高地的硝烟渐渐消散,浓烈的火药味和炽热的残火在山谷中缭绕,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寂。遍地散落的越南士兵尸体像被丢弃的破布一样,横七竖八地躺在斜坡上,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就在这样的战场上,一个年仅19岁的傣族小伙子缓缓放下手中依旧冒着青烟的56式步枪,他脸上浮现出一抹羞涩的红晕,低声对连长说道:“连长,我想娶那个女俘虏当老婆。”这一句简单的告白,让全连瞬间哄然大笑。没有人想到,这位刚刚创造了单兵歼敌56人奇迹的英雄,心中竟然隐藏着如此纯粹的愿望。
岩龙,1960年生于云南景洪一个贫困的山村。家境贫寒,连最基本的盐也常常买不到。9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玉嫩便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岩龙的重任。尽管生活困顿,岩龙记忆中最痛苦的并不是贫穷,而是夜幕降临时,越南特工常常骚扰边境的村庄。那些入侵者肆意焚烧房屋,抢夺粮食,甚至绑架村民。岩龙亲眼目睹过邻家的牛被偷走,村里一个年轻姑娘被越军暴力拖进山林,这些暴行深深埋在了岩龙的心里,激起了对侵略者的无尽仇恨。
展开剩余84%每到夜晚,玉嫩总会小心翼翼地检查门窗,生怕敌人会趁机闯入。她常常对岩龙说:“这些人不是人,是畜生。”岩龙把这些话牢牢记在了心底,一生也未曾忘记。
1978年,随着中越边境局势愈加紧张,18岁的岩龙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参军。他对母亲说:“我要去当兵,去报仇。”母亲含着泪答应了他,并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亲手为他绣了一个香包,包里装着家乡的泥土。她含泪叮嘱道:“带着它,记住回家的路。”岩龙小心地将香包藏在身上,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个香包将与他一同埋葬在异乡的土地上。
入伍后的岩龙才发现,自己几乎是一个“哑巴”,因为他只会讲傣语,连基本的汉语都听不懂。战友们戏称他为“光头靶”,意思是瞄不准的靶子。每当教官下达口令时,岩龙总是一脸迷茫,指令和动作总是乱成一团,甚至常常招来班长的怒斥:“你是来当兵的,还是来看戏的?”岩龙虽然听不懂这些话,但他能从班长愤怒的眼神中感受到自己被嫌弃。
幸好,来自四川的老兵杨昌隆主动伸出了援手,耐心地教他学习汉语。每个晚上,杨昌隆都会陪着岩龙一直练习到深夜:“瞄准”、“瞄准”,“射击”、“射击。”岩龙像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着。渐渐地,岩龙展现出了惊人的射击天赋。他从小在山林里长大,眼神锐利,能够清晰地辨认出300米外鸟羽的颜色。三个月后,岩龙已经成为全团最出色的射手。
1979年1月,部队即将出发时,团里举行了一场射击比赛。岩龙拿起56式步枪,一连发射了十枪,每一枪都击中靶心。连长看到这一幕,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这小子简直是天生的杀手。”然而,岩龙并没有为自己的射击技艺而感到自豪,他的心中只有复仇的火焰。他想起了家乡被越军烧毁的房屋,想起那些被掳走的姑娘。对他来说,枪只是复仇的工具。
战友杨昌隆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兄弟,战场不是打靶,敌人会还击的。”岩龙点了点头,但眼神中的坚定如同钢铁一般,丝毫不动摇。
1979年2月21日,战争爆发的第四天,岩龙所在的连队在进攻78号高地时,遭遇了越军重机枪的猛烈火力,前面的两个班被压得难以抬头。连长焦急地喊道:“谁能摸掉那个火力点?”岩龙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我去。”连长愣了一下,虽然岩龙参军仅半年,实战经验几乎为零,但岩龙却坚定地说:“连长,我从小在山里长大,熟悉这些地形。”最终,连长点了点头,决定让他去。
岩龙带着三个战友悄悄地开始了迂回行动。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成功绕到了敌人的后方。岩龙拿起望远镜,迅速侦察敌情:3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阵地,约40名敌兵。“我们只有4个人。”班长有些担忧地说道。
岩龙却冷静地说:“够了。”他端起56式步枪,迅速瞄准了第一个机枪手。“砰!”敌军机枪手应声倒下,战场顿时陷入了混乱。越军误以为自己遭遇了大部队的包围,纷纷四处开火。岩龙趁机连射击毙了另外两个机枪手。接着,他夺过敌人的一挺重机枪,开始扫射。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岩龙像一只孤狼,穿梭于敌阵之间,始终遵循着杨昌隆的教诲:“打两枪换一个位置,绝不恋战。”
越军完全无法锁定岩龙的位置,他们只能听到枪声不绝于耳,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岩龙用尽了150发子弹,每一发都精确无比。当增援部队赶到时,他们发现了60具越军尸体,其中56具是岩龙亲手击毙的。
连长震惊地问:“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战斗结束后,连长向岩龙表示奖励时,岩龙脸红了低声说道:“连里抓了个越南女兵,长得挺好看的,我想……我想娶她。”全连顿时笑成一片,那个刚刚创造了单兵作战奇迹的英雄,竟然有着如此单纯的梦想。
连长无奈地笑了笑:“小兄弟,俘虏是不能娶的。等战争结束后,我给你找个好姑娘。”岩龙失落地低下了头,脑海中浮现出家乡那些等待着他归来的姑娘们,和母亲曾经说过的话:“打完仗就回来娶媳妇。”
然而,他并不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
1979年2月25日,在铺楼据点,岩龙参加了自己参战以来的最后一场战斗。交火中,他胸前挂着缴获的越南望远镜,被误认为是指挥官。两发子弹几乎同时击中了他的胸部和腹部。岩龙倒下了,鲜血迅速染红了胸前的望远镜。临终时,他没有痛苦的喊叫,也没有呻吟,只是艰难地转过头,望向那片熟悉的故土,那里有他的母亲,有未完成的梦想。
岩龙牺牲四小时后,中央军委发布了嘉奖令:“追授岩龙同志‘孤胆英雄’称号,记一等功。”他成了傣族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殊荣的战士,但这个荣誉他再也听不到了。连长捧着嘉奖令,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小兄弟,你想要的那个媳妇,我再也不能为你找了。”
玉嫩依旧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每天依然守在村口,等待着岩龙带着荣耀归来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